查看原文
其他

不聊《黑神话:悟空》,聊聊游戏怎么讲好中国故事

落日间 2022-06-30

Editor's Note

上周六,我,希辰,Tony又聚在一起聊了聊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表达”。恰逢周五GameScience发布《黑神话:悟空》,不可避免地看起来像是蹭热点,但真的不是,是热点蹭了我们。同时,本期的后戏002也作为落日间第六期上线小宇宙和播客平台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后戏 After Gaming Author Tony


《后戏》#02

不聊《黑神话:悟空》,聊聊游戏怎么讲好中国故事



00:00 主题预告

01:27 开场

01:57 《黑神话:悟空》以及Zitao和Xichen对此的感受

04:45 从《黑神话:悟空》切入主题:游戏中文化内容的表达

05:16 游戏作品中的文化元素/文化表达

xichen讨论到作为元素的表达与作为世界的表达,题材/文化之分

07:00 国外团队表现  中国文化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” 《魔兽世界》熊猫人资料片

09:07 国外团队为何能很好的表现中国文化?《对马岛之魂》《刺客信条》

技术,好玩,扎实的文化内容,技术表达优秀

13:11 国外团队做中国文化游戏做得比中国好?

14:44 游戏技术是否有文化性?

16:50 是否中国人有某种“忠于原著的情结”影响了对于传统题材的自由演绎

19:14  中国文化的“历史文化优先意识”(颜世安) 20:11  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新表达语言的掌握

24:46  中国文化不易被传播是缺少“符号化”?还是缺少“体系”?

31:38 上期节目的观众反馈

35:41 对于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展望与各位的祝愿


小宇宙用户可搜索《落日间》播客,《后戏》播客目前也已经上线Podcast与喜马拉雅

视频大家还是去点点赞就好了,画面太过油腻我自己是不敢看的,但Tony老师的多机位剪辑炉火纯青;聊得我自己感觉不是特别好,但发挥了些历史学毕业生的作用、




以下为Tony老师正文



没想到,等到一个《黑神话:悟空》,但真的不是为了蹭热点。早在两个月前策划节目的时候,这个话题就已经定下来了



不过,《黑神话:悟空》确实与这期节目话题相关,而且最近大家都在关注,就顺便用它给这期节目做了一个开场。对于那段13分钟演示视频,行业内外以及国内外有很多反应,大多数(没做过统计,可能不准确)都是认可的。认可倒也没什么,对很多高品质的作品都会有这种反应,但对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认可之外,更有意思的是一种情绪——感动。


我个人的理解,这种感动是与作品以外一些个人记忆相关的。如果你是玩家,可能你记忆中还没有体验过这种游戏;如果你是从业者,可能你记忆中还没有制作过这种游戏。但,有个中国团队正在做,这么近,又那么远。


一个中国团队,做了一个中国故事的游戏,中国人觉得很好,外国人也觉得很好。


由此也就有了这期节目的话题:游戏怎么讲好中国故事?


我们游戏已经有很多本土文化的东西,武侠、仙侠、玄幻等等,但客气点说,能登上国际舞台的不多。而反观不少海外的游戏作品,至少在表面上把中国题材做到了一个国内不一定能做出来的高度,且被中国受众所接受,比如魔兽世界资料片《熊猫人之谜》,《全战三国》等等,更别说抛开世界观这种复杂设定,一些多人游戏推出的中国元素的角色皮肤和装饰物。(这些说法也许有些争议,欢迎在节目视频下留言讨论。)


“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?”


客观来讲,游戏和电影类似,西方比中国更早形成工业化,由此带来从业者分工更细致,专业度更高。就好像请厨师,西方的分工让一个人只负责一种口味,但把这种口味做到足够好,而国内的往往一个人什么口味都能凑活,成本也低,所以批量开餐馆满足大众口味就够了。但只要预算足够,每种口味都请大厨,那么这一桌菜往往比前面那种餐馆里的品质要高出一大截。


所以在《刺客信条:起源》里,你能看到与考古级别相差无几的埃及金字塔。


《刺客信条·起源》游戏图片


从忠于原著到歪曲历史,游戏再演绎的空间在哪里?


谈一点个人经历,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。


小时候看电影电视剧,发现父母这辈人往往对改编作品接受度较低,比如80年代的四大名著电视剧,金庸的武侠电视剧,的确堪称经典,甚至很多人没读过原著,这些电视剧就成了他们的“原著”。这些“原著”往往形成一种标准,父母这辈人会简单地觉得此后的翻拍改编都不如“原著”好看,原因仅仅是他们和“原著”不一样。更别提从周星驰的《月光宝盒》到后来每年少不了的西游贺岁片,几乎都被父母这辈人难以接受。


直到今天,舆论对于游戏中历史人物的批评声仍然不少,在这种舆论环境和观众口味下,创作者对经典人物或者剧情再演绎的空间有多少?西方的游戏创作者有类似的困扰吗?


从左至右:86年《西游记》,95年《大话西游》,15年《大圣归来》,17年《悟空传》


文化内涵vs文化符号,哪个更容易被玩家记住?


简单归纳一下,老外至今能记住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:熊猫、春节、中国结、春联、饺子;孙悟空、唐僧、关羽、李小龙、太极......这些对普通老外而言,都是一个个文化符号,如果深究每个文化符号背后代表什么精神内涵,老外未必清楚。实话实话,中国人自己也未必能说清楚,反正大致都有个印象或者说法。


这一点也不奇怪,如果你不是潜心研究,基督教、耶稣、十字架、希腊/罗马神话、宙斯、阿喀琉斯、星球大战、克苏鲁.......对中国人而言,大部分也是只言片语,一知半解,但对于大众而言,记住这些符号或者表现形式就已经足够了,精神内涵自然有少数有兴趣的人去探究。


编辑补充:

在讨论一些国外表达中国文化的作品的时候,我认为或许可以区分题材与文化的区别。

很多的外国作品更多的是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域风情/政治正确的题材使用而不是文化进行整体内核的探索或者表达,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真正完整的,属于我们文化,有其内核与美学的,作为文化作品而非商业或者题材考量的对象。




武侠也好、玄幻也罢,这些文化的符号是什么?


.....


零零碎碎聊了不少内容,也符合这个节目的定位,不推荐游戏,不深究道理。


同时,也希望能让不玩游戏的人也能看懂的游戏节目。


第一期节目出来后,收到了一些身边朋友和同行的反馈和建议,我在视频最后也在这里列几条出来:


英国华人朋友:

这种行业内聊天节目我觉得空间很大,欧美这边这类节目的subs都很多,咱们国内好像真的还是挺空白的。


国内同行:

感觉开头可以说下主题,中间有点聊飘了,最后那段居然又变成了辩论节目。


行业前辈:

最近身边的网红们动作很多,各种貌似破圈的骚动。我还没听,但对这几个大龄青年的三人行有信心,就先推荐一下。


本期节目传送门:

B站视频版


喜马拉雅

小宇宙(落日间版本)



最后特别感谢这期节目的场地提供方:那行文化——零度空间


做节目的时候周围还在布展,经常会举行一些有意思的独立艺术展,旁边是建筑主题的书店,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。




如果您是苹果Podcast的用户,欢迎点击阅读原文,关注<后戏>播客





  游  戏  |  人  文  |  设  计  



| X-Paidia Studio |

游戏0x0096

KAKISHIBU

第147/30000篇

2020.08.26

上海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